新闻中心

彩礼“减”下去 幸福“加”上来——徽县婚俗改革见实效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白杨 通讯员 高莉

“没有金饰钻戒,没有高额彩礼,这场婚礼却让我觉得特别踏实!”回忆起去年的集体婚礼,徽县柳林镇谢坪村村民王女士脸上洋溢着幸福。她与洛坝村文先生的“零彩礼”婚礼,在当地传为美谈,成为徽县推进移风易俗、重塑婚俗风尚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面对高额彩礼带来的沉重负担,徽县以“破陋习、树新风”为抓手,通过政策引领、宣传浸润、典型带动和文化赋能,让“彩礼做减法,幸福做加法”的理念深入人心。

治理高额彩礼,离不开顶层设计。徽县将其纳入移风易俗重点任务,构建起“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县级发布倡议书,明确彩礼倡导标准;乡镇推行婚丧事宜报备制度,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村级依托红白理事会主动介入婚事筹备,倡导简约仪式。“以前娶亲,彩礼加酒席动辄十几万元,不少家庭不得不借钱。现在有了政策指引,大家心里有数,攀比之风也淡了。”伏家镇伏镇村党支部书记介绍,如今村里彩礼普遍不超过3万元,部分家庭甚至主动放弃彩礼。

宣传浸润是关键一环。走进徽县村镇,移风易俗氛围浓厚:文化墙上,“高额彩礼是负担,幸福婚姻靠真情”的标语引人注目;早晚时段,乡村大喇叭循环播放倡导新风尚的宣传内容;微信公众号和村民群定期推送“低彩礼”故事与婚俗知识。特别是一支由800名志愿者组成的“话新风”宣讲队,已实现全县225个村(社区)全覆盖,累计宣讲超1200场。宣讲员用方言讲述身边事、朴实理,让文明理念润物无声。

典型示范是最生动的教材。徽县积极推广公交婚礼、集体婚礼等新型仪式,并通过“文明家庭”“最美儿媳”等评选,引导群众从“比彩礼”转向“比家风”。王女士与文先生就是典型代表:订婚时,女方父亲主动提出“不要彩礼,只要孩子幸福”,婚礼一切从简,节省下的资金用于小家庭创业。如今,夫妇俩常分享“零彩礼”经历,已带动周边3对新人选择简办婚礼。“以前觉得彩礼少没面子,现在看人家没彩礼照样幸福,我们也得转变观念。”许多村民发出这样的感慨。

文化赋能则为婚俗改革注入持久生命力。徽县挖掘传统“礼义”内涵,融合现代文明:集体婚礼保留“拜天地、敬父母”等仪式,既传承文化又杜绝浪费;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宣讲家风家训,倡导“勤俭持家、夫妻和睦”的优良传统。“老祖宗传下的‘礼’讲究的是情义和本分,不是攀比花费。”一位老村支书在参加集体婚礼后感慨道。此外,徽县还将婚俗改革与优生优育、家庭幸福、乡村发展相结合,推动“婚姻回归本质”成为共识。

如今在徽县,高额彩礼的束缚正被逐渐打破:全县15个乡镇彩礼金额明显下降,近三成新人选择“低彩礼”或“零彩礼”;婚礼不再讲究排场,而更看重情感表达。这场关于“礼”的变革,既减轻了群众经济负担,也让婚姻回归爱的本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明活力。正如一位村民所说:“彩礼少了,矛盾少了,日子更舒心——这才是老百姓想要的幸福!”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