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织密保障网 深爱暖民心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段睿珺 通讯员 姜慧仁
今年以来,平凉市民政部门紧扣“三抓三促”行动要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从政策衔接、改革创新、主动服务三维发力,推动社会救助工作提质增效,用实际举措为困难群众筑起“保障线”,让党和政府的温暖直抵人心。
庄浪试点树标杆
“妻子突发重病后,感觉天都塌了,没想到政府很快把我家纳入防返贫监测范围,认定低保,给了低保金和医疗救助金,还发了2.5万元临时救助金,帮我渡过了难关。”庄浪县大庄镇农民梁军强的感慨,道出了“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的实惠。
2024年7月,庄浪县被民政部确定为“两项政策”衔接并轨试点县。当地民政部门迅速整合资源,创新推出“四突出”“四确保”救助模式——突出高位推动确保兜住民生底线、突出政策创新确保兜实民生底线、突出风险排查确保兜牢民生底线、突出因户施策确保兜好民生底线,破解政策“碎片化”问题,让困难群众享“一站式”帮扶。
凭借亮眼成效,庄浪县案例入选民政部2024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为全省唯一。2025年3月,庄浪县作为全国8个代表之一,在民政部相关活动中分享经验,提供“平凉思路”。今年,庄浪经验在全市推广,构建了“214”帮扶模式。目前,平凉市防返贫致贫监测对象中,274人认定为特困人员,2.03万人纳入低保,0.75万人列为低保边缘家庭成员,648人确认为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成员,1.9万人划入其他困难人口,均获精准帮扶。
“小切口”改出大便利
“以前申请救助要跑好几趟、填好几张表,现在一张申请表、一次审核就搞定,既给了低保,又给了临时救助,解决了我看病和娃娃上大学花费大的问题!”崆峒区西郊街道居民王红梅的经历,是平凉社会救助“小切口”改革的生动缩影。
作为全省唯一社会救助领域“小切口”改革试点市,平凉市民政局调研征求意见后出台方案,直击群众办事“堵点”“痛点”:优化临时救助家庭人口认定范围,与低收入人口标准一致;统一低收入人口认定和临时救助的家庭收入、刚性支出时限为申请前12个月,明确7项刚性支出扣减范围及额度;整合10余类表册,规范档案管理。
改革后,救助办理效率大幅提升。目前,全市累计新认定低收入人口1.03万人,其中2452人在认定中同步获临时救助。今年9月初,省民政厅启动全省相关改革,平凉做法作为模板推广。
主动救助织密困难人群“发现网”
“镇上知道我家情况后,帮我提交了救助申请,很快获得多项救助,太感谢了!”泾川县高平镇郭涛的孩子患病花费大,全家陷入困境,镇干部在“寻找身边困难群众”活动中发现后,主动协助办理了低保和临时救助。
为确保困难群众“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平凉市创新建立“主动发现、主动救助”机制:发布倡议书,动员社区网格员、志愿者等提供线索,累计收到865条,核实后将354名符合条件者纳入救助;发挥“大数据+铁脚板”作用,与教育、人社等部门定期比对数据,处置743条预警信息,将214户致困家庭纳入低保或临时救助,为529户暂不符合条件家庭建立台账跟踪。
目前,平凉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4.26万人、特困人员9052人,发放救助补助资金7.13亿元。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从“被动受理”到“主动服务”,平凉以“三抓三促”行动为抓手,持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让困难群众感受民生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