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丝路话语】私域直播岂能“私藏陷阱”

□ 汪昌莲

当前,私域直播“瞄准”老年群体,一些运营者诱导老年人入群,再开展“花式卖货”,层层套路让不少老年人落入“消费陷阱”。对此,专家建议,应从监管联动、平台担责、法律完善等多方面发力,健全私域直播监管体系。(9月25日《经济参考报》)

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私域直播作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模式,凭借其精准的用户定位和高效的互动性,迅速崛起。然而,这一领域却逐渐成为一些不法分子“藏污纳垢”之地,尤其针对老年群体的“坑老”骗局频频发生,令人防不胜防。

私域直播的隐蔽性和封闭性,为不法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免费领取鸡蛋”等小恩小惠,将老年人引入精心设计的“私域流量池”,再通过嘘寒问暖、分享“养生知识”等方式,逐步建立信任,最终在直播间内实施诈骗。这些骗局往往以虚假宣传、夸大产品功效为手段,如声称鞋里植入钛核磁芯片能保护脚部,或推销所谓的“高收益AI课程”,和“养老机器人研发项目”,诱骗老年人购买高价商品或进行投资。一旦骗局得逞,不法商家便迅速解散群组、注销账号,销毁证据,使得老年人维权困难重重。

这些行为不仅严重侵害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健康发展,更侵蚀了社会的诚信基石。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私域直播不能成为“私藏陷阱”的温床。要斩断这些伸向“养老钱”的黑手,首先,需要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创新监管方式。建立线上直播与关联门店的全链条监管体系,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私域直播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打击违法行为。同时,要明确私域直播的监管责任和处罚标准,对纵容或协助违法者隐匿踪迹的平台严厉追责,绝不姑息。

平台也应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严格落实相关监管机制。加强对入驻商家、主播的资质审核,杜绝无正规资质的商家进入平台。加大日常直播巡查力度,通过技术手段及时识别并阻止主播的不良导流行为,提醒用户避免到第三方平台交易,防范诈骗。对于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直播间,要及时进行警告、禁播等处罚。同时,设置专席受理中老年用户的投诉举报,及时核实查处违法违规商家,并将相关线索对接给市场监管部门。

此外,老年人自身也要提高防骗意识。在面对各种诱惑时,要保持冷静,不要有贪小便宜的心态。网购药品、保健品时,要选择正规的平台购物交易,对于陌生的直播间和推销人员要保持警惕。社区等基层组织,也应发挥积极作用,常态化、精准化地开展针对老年人的防诈宣传活动,揭露最新骗术与套路,提升老年人的信息甄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而家庭的力量也不可或缺,子女晚辈应多关心陪伴老人,耐心倾听他们的需求,分享科学健康知识,为老人筑起一道坚固的防骗防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