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大学师生在祁连山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甘肃农业大学师生在Ecological Indicators发表了题为Seasonal variation in carbon flux and the driving mechanisms in the grassland ecosystem in a mountain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的研究论文,分析了祁连山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季节性变化,探讨了气候、土壤和植被因素对碳通量季节变化的级联影响。论文第一作者为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博士研究生侯青青,通讯作者为鱼小军教授。
该研究基于随机森林模型,探讨和识别了季节性碳通量的变化特征和驱动因素。研究发现,气候、土壤和植被因素对总初级生产力(GPP)和生态系统呼吸(ER)的不同影响之间的权衡解释了草地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的季节性变化。土壤水分是调节夏秋季NEE变化的最重要因素,且土壤水分负向影响夏季NEE,正向影响秋季NEE。大气干燥度条件对NEE的影响大于水分供应条件,且它们影响NEE变化的影响路径不同。该研究突出了在季节尺度上分析草地碳通量及其组分的影响因素的必要性,强调了考虑气候、土壤和植被对碳通量级联效应的重要性,为祁连山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变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该研究得到甘肃农业大学草学一流学科突破工程暨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揭榜挂帅”项目(KLGE-2024-07)和农业农村部-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草地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与知识培训”(CSMG-C-01)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