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丝路话语】防近视的“拉远镜”是智商税吗?

□ 关育兵

当“护眼”与“神器”结合,便催生了家长购物车里的新宠——拉远镜。这款号称能将读写距离光学拉远至数米外的设备,在电商平台上以千元身价披上科学外衣,仿佛为孩子的视力筑起一道科技防线。然而,眼科专家的一席话却揭开了残酷真相:缓解视疲劳不等于防控近视,缺乏临床验证的“神器”不过是消费主义精心包装的空中楼阁。(9月24日潮新闻)

拉远镜的原理看似无懈可击:通过镜片组将书本成像投射至远方,模拟望远状态。这种物理手段确实能暂时放松睫状肌,如同久坐后伸个懒腰般带来瞬时舒适。但专家的剖析直击要害:科学原理与临床效果之间存在鸿沟。近视成因至今仍是未解之谜,现有真正有效的防控手段皆源于临床实践的偶然发现,而非理论推导。当商家将“可能有效”偷换为“绝对有效”,便是对科学精神的亵渎。

这场拉远镜热潮,是当代家长焦虑的缩影。在升学压力与电子屏幕的双重围剿下,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已突破半数大关。家长们如临大敌,急于抓住任何一根救命稻草。商家正是利用这种“宁可错买不可错过”的心理,将未经验证的功能包装成确凿无疑的疗效。这种套路在保健品市场早已屡见不鲜——从增高磁带到记忆枕头,每次都是新瓶装旧酒。

跳出拉远镜的局限,我们更应审视整个儿童健康消费市场的生态。当防蓝光眼镜、矫姿笔等产品层出不穷时,其背后往往存在证据链的断裂:小样本研究被放大为绝对真理,动物实验结果被直接套用于人体。这种“伪科学营销”不仅掏空了家长的钱包,更可能延误真正的干预时机。比如存在斜视问题的儿童使用拉远镜,反而可能加剧视觉功能紊乱。

防控近视的真正答案,始终藏在那句老生常谈的“医学手段+行为干预”中。户外活动、用眼节奏控制等建议,看似朴实无华,却是经过大样本研究验证的黄金法则。自然光线刺激视网膜多巴胺分泌的效果,远非人造光学设备可比;定期专业检查建立的屈光档案,比任何“神器”都更能把握近视防控的主动权。

这并非要全盘否定科技产品的辅助价值,而是呼吁建立更严格的市场监管体系。对于涉及儿童健康的产品,应当强制要求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建立类似医疗器械的分级管理制度。同时亟需加强科普教育,让家长掌握辨别真伪科学的基本能力——例如理解“随机双盲试验”与“个案报道”之间的证据等级差异。

当商家再次祭出“黑科技”大旗时,我们不妨多问一句:临床数据在哪里?独立研究结果能否复现?真正的科学精神从不是盲目崇拜技术名词,而是在质疑与验证中前行。孩子的明眸需要的是阳光、习惯与医学的共同守护,而非被包装成“神器”的消费陷阱。唯有让理性之光照亮育儿之路,才能避免我们在焦虑的迷雾中,与真正的健康渐行渐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