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话语】“地贫”基因打翻“铁饭碗”,招聘体检标准亟待优化
□ 陈广江
近日,福建厦门海沧区教育局下属幼儿园教师林芳(化名)被用人单位以患有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体检中隐瞒贫血病史为由解聘,引发广泛关注。
据《新京报》报道,为林芳做招聘体检的医院证实其3次体检结果均不贫血。而教育部门之所以认定林芳为“地贫”病患者,依据为其在产检中的“地贫”基因检测结果。经血液科医生诊断,林芳为无症状“地贫”基因携带者,而非患者。即便如此,林芳仍被维持解聘处理。
林芳的遭遇并非个案。在厦门,已发生多起女教师因产检查出“地贫”基因被拒聘的案例。用人单位依据的是2018年修订的《福建省教师资格申请人员体检标准及办法》,其中将“血液系统疾病”列为不合格情形。问题在于,该标准未对“疾病”与“基因携带”作出明确区分,导致基层执行时“一刀切”,将无症状携带者等同于患者处理。
医学专家指出,“地贫”基因携带者与“地贫”患者是两种不同概念。携带者通常无任何临床症状,血红蛋白功能正常,不影响日常工作与生活,也不具有传染性。将其简单归类为“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显然缺乏科学依据。正如医生所说,携带乙肝病毒不等于肝功能异常,有癌基因不等于患癌。
不难发现,当前体检标准滞后于医学认知,也落后于部分地区实践。比如,广西在2024年事业单位招聘标准中已明确,“地贫”基因携带者若血红蛋白正常且不影响工作,可判定为合格。福建作为“地贫”高发区,更应结合实际情况及时更新政策,避免人才流失与公平受损。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标准变相鼓励了对基因信息的滥用。一名教师如果不做产前基因筛查,就不会在入职时被检出“问题”。这形成了一种悖论,即越是在生育期参与健康筛查的女性,越容易在就业中遭遇不公。政策本应鼓励科学预防与健康管理,而非让公民因主动筛查而承担职业风险。
海沧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坦言,仅因携带基因而拒聘并不公平,许多在职人员可能同样携带基因而未被检出。这说明现行标准已在实际执行中产生扭曲,不仅忽视个体差异,也可能引发不必要的举报与纠纷,加重基层治理负担。
可见,此次厦门幼师解聘风波,不仅折射出当前教师招聘体检标准与医学现实之间的脱节,更暴露出基因信息在就业环节中被误读、滥用的风险。好在有关部门已意识到问题。福建省教育厅表示正在考虑优化体检规定,基层教育局也已提交修订建议。这释放出了积极的信号。
就业是民生之本,公平是就业之基。任何基于非科学理由的限制都可能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与社会不公,应及时纠偏。体检标准的优化不仅关乎个别教师的饭碗,更关乎整个招聘体系的公正性与现代性。唯有让政策跟上科学、回归人性,才能真正确保每一个人在公平的环境中竞争与发展。
期待福建能尽快迈出这一步,让“地贫”基因不再成为打翻“铁饭碗”的理由,也让招聘体检回归“保障胜任力”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