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话语】“敦煌文博会”让千年故事“活”起来“潮”出去
□ 刘纯银 王小梅
9月的甘肃敦煌再度吸引了世界的目光。9月20日至22日,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以下简称“敦煌文博会”)如期举办。
据了解,本届敦煌文博会以“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明互鉴”为主题。有来自97个国家和8个国际组织的嘉宾代表共赴盛会,为历届敦煌文博会之最。不同语言、文化在此相遇,为促进各国人文交流与人类文明互鉴注入新的力量。也见证这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盛会,更是一次生动的实践:讲述敦煌故事,如何从历史的回响变为世界的和声?
讲好故事,先要让古老文明“活”在当下。故事要动人,不能只躺在故纸堆里,必须呼吸到时代的空气里。本届文博会给出了精彩示范:创意设计大赛中,莫高窟壁画中“三兔共耳”的图案,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文物,而是化身服饰纹样,传递着“和谐共生”的当代理念;经典舞剧《丝路花雨》2025年综合提升新版,借全息投影与智能追光技术,让飞天舞姿更添青春灵动。正如策展人张竹君所言,“敦煌文创的核心在于当代诠释”。这意味着,讲述敦煌故事,首要的是完成一场“古今对话”,用现代人熟悉且喜爱的语言和形式,激活古老文化的基因,让它从历史长廊走入日常生活,成为可感、可触、可用的“活态”文化。只有当敦煌元素出现在年轻人的T恤上、回荡在融合创新的音乐会中,故事才有了传播的根基。
讲好故事,更要展现文明互鉴的“双向奔赴”。敦煌的魅力,从来不是孤芳自赏,而在于海纳百川。其历史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交流史”。泰国文化部次长指出敦煌壁画与泰国古寺庙壁画的相似,香港中乐团的琵琶与新疆弹拨尔同台奏响千年回响,这些都印证了敦煌作为文明交汇点的天然基因。这启示我们,讲好敦煌故事,不能是单向输出,而要善于挖掘和展现这种“双向奔赴”的共鸣。我们要讲的,不仅是中国的敦煌,更是世界的敦煌;不仅是过去的辉煌,更是人类对和平、交流、互鉴的共同向往。这种叙事姿态,更容易打破文化隔阂,引发广泛共情,让中国声音不再是独白,而成为一场引人入胜的对话。
讲好故事,最终要依靠扎实根基与创新传播的“双轮驱动”。然而,一切动人的叙事,都离不开坚实的根基。回顾敦煌近代史,从藏经洞文物流散的屈辱,到以常书鸿先生为代表的一代代“莫高窟人”扎根大漠,形成“中国特色·敦煌经验”并辐射世界,这本身就是一个关于文化主权与保护传承的深刻故事。没有这份坚守与研究打下的底气,传播便是无源之水。在此基础上,创新传播手段至关重要。正如专家所言,敦煌是极具潜力的全球性文化IP,应借助数字化媒体,将其故事延伸至影视、游戏、动漫等多元领域。用科技赋能人文,让古老的壁画在虚拟世界中“复活”,让丝路传奇在交互体验中深入人心,才能持续扩大敦煌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讲好敦煌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既做虔诚的守护者,深挖文化内涵;也做智慧的创新者,拥抱时代潮流;更做开放的对话者,寻求价值共鸣。其最终目标,是让敦煌所承载的智慧与美感,超越地理与时空的界限,从“被人听到”升华为“被人听懂”,直抵世界各国民众的心窝。当敦煌的故事真正“活”起来、“潮”出去,成为世界理解中国、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一座桥梁,中国声音自然能传得更远、更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