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县:文明新风“声”入人心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白杨
清晨六点半,礼县罗坝镇崖湾村的晨光刚漫过山头,村头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大喇叭便准时响起:“乡亲们,今早有阵雨,下地收玉米记得带雨具,一会儿还跟大家唠唠秸秆还田的好法子……”沙哑却亲切的方言,顺着山间风飘进家家户户,唤醒了沉睡的村落。
这样的“声”活场景,如今每天在礼县29个乡镇的568个村落上演。作为扎根基层的宣传“轻骑兵”,这些乡村大喇叭正以最接地气的方式,让文明新风“声”入人心。
“以前听政策像听‘天书’,现在大喇叭用咱庄稼人的话讲,连俺家老爷子都能听明白。”盐官镇新集村村民王建国笑着说。为了让政策“活”起来,礼县的播报员们专挑村民熟悉的事儿举例——讲殡葬改革,就说“村东头老李简化丧事,省下钱给孙子交了学费”;谈人居环境,就聊“隔壁婶子把院儿收拾得亮堂,串门的都羡慕”。遇上农忙时节,大喇叭更成了“田管家”,县农技站的专家会提前录好花椒防虫、苹果套袋的技巧,准时送到村民耳边。
不光内容贴心,播报形式也透着巧思。每周一到周五,“周一讲政策、周二说文明、周三传技术”的固定栏目成了村民的“必修课”;周末的“特色专题”更是热闹,有时是志愿者唱段影子腔,有时是老党员讲个红色故事。雷王乡朱坪村村民朱小明前不久还“点单”:“想听听辣椒管护的新法子”,没过两天,大喇叭就播了县农技员的专题讲解,“跟着做,今年辣椒亩产多收了百十来斤!”
大喇叭的“声”力,更藏在实实在在的变化里。上个月罗坝镇组织“清洁家园”行动,大喇叭一喊,半小时内二十多位村民扛着扫帚、提着簸箕赶来,把村道旁的垃圾死角清理得干干净净;盐官镇的医保缴费季,大喇叭循环播报“手机缴费步骤”,帮十多位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解了难题。
截至目前,礼县乡村大喇叭已累计播报1.2万余次,时长超6000小时,惠及群众百万人次。清晨的政策解读、午后的农技分享、傍晚的文明倡导,这一声声乡音,正化作文明新风,吹遍礼县的田间地头、乡村的角角落落。